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2年02月28日

君子之道读后感

  君子之道读后感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 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 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 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 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因此,阅读此书,可 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 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页 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 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 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 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 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 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 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 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 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 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 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 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 淹没。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 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 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 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 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 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 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 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 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 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 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精简版)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精简版)

余秋雨君子之道的读后感

  【 - 余秋雨】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着《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1、他们谈《易经》,胡适告诉荣格说,他不太相信《易经》,并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符咒。荣格听到后,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胡适点头。荣格再问他,《易经》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对他有没有帮助。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胡适很难受。荣格也开始意识到,中国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怀疑了。胡适认为《易经》是一种魔术和符咒,用的是西方近代科学思维。但他不知道,此刻坐在他眼前的这位西方公认的一流学者,却曾经深入研究过《易经》。我们不妨再读一段刘先生的介绍:荣格为威廉的《易经》译本写了十七页的引言。荣格说,西方古代的科学与中国《易经》原则是共通的,但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因果律有很大的差别。因果律超越不过统计学,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因果律把人的主观异化了,该是西方文明很大的毛病。

  2荣格并且发现,中国道家有“物极必反”的基本法则,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思想。他指出,西方往往被“自我中心观”的魔鬼引导,而沿着所谓“高贵”的道路走向宗教经验将带来的硕果。于此,荣格观察到,道家的“物极必反”法则西方可以采用,唯有靠此,在西方互相冲突的人格和他们忘记了的另一半才会团圆,西方人士的痛苦内战才会结束。

  3。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4。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然后,才说得上谁是君子。

  5。“中”是指避开两头的极端而权衡出一个中间值,“庸”是指一种寻常实用的稳定状态。

  6。中国古代文字的优点是凝练,缺点是多义。例如这个“器”字,概括了多少现象,却也可能歧义丛生。

  后面还有好多精品,网上没有,也懒得打字了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一: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的《君子之道》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以“君子之道”来讲述中华文化,阐述君子之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着《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一精一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一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一入一浅一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一精一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一浪一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一性一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一性一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一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一人之美,不成一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并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一人之美”。“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一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一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二: 君子之道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一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一性一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读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 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 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 民族复兴 。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 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一导一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一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一性一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 美洲的首都 )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一精一彩。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三:君子之道有感

  说是初读,其实我才刚看了10几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

  并不是书写得不好,想当初我可是最喜欢这种类型的书了。引经据典,述说着中国人的君子情怀,君子之德。有了这本书为我引路,估计我又会想买一堆古文书籍在家里顶礼膜拜了。

  可是,这是我想要的吗?所以我看了一个开头,就怕自己真的跌入这“君子之道”的陷阱里了。如果不能真的做到君子,做个半吊子,或是有心无力,都让人困惑自责。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是现如今,只有君子才会常戚戚了吧。古人教我们修身养一性一,没错,这样或许真的会让你受到身边人的喜一爱一,可是如果是在工作中呢?不可能做到远小人,于是独善其身也是错的了。

  我想自己太狭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们怎么对付小人,怎么跟小人相处,只是我还没有读到他们的著作罢了。谁不想当个君子,谁又愿意当什么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么君子小人,赢才是王道。

  所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么经典,如今也不过是束之高阁,谁会将君子作为生活的目标,除非你甘心当个loser。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弹冠相亲才是真正的热闹。如果你体会过了官官相护,汲汲营营,那样的一团一结和向上,难道还会想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独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奈何老板的猜忌和同事的处处设套,当面背地地一捅一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缠身。可笑自己还要争取维护什么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员工,一个合格的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会猜测老板的心思,明里背里的向老板靠拢。顺便打探同事的各种消息和想法,汇报老板以表自己的忠心,这样的人,才是好员工。

  所以,不会忍气吞声,两面三刀的我,就是职场的失败者。

  自大学毕业后,甚至是在大学在读期间,我都只看过西方哲学,因为我觉得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因为西方的哲学思想是有逻辑的,他们将世界,情感,国家等等分解一开来,让我可以清晰的,理一性一的看待身边的事,人,总总纷争。因为这样我便不会困扰了,为利益所驱使的老板和同事,都是可以理解了。只是自己不想委屈自己罢了。

  我看到了既得利益的损失,便联想到未来利益的没有保障,于是想着损失的最小化,宁愿在还没有获利之前就壮士断腕般的辞去工作。事实证明我的却是止住了可能造成的损失,免受了更大的气。不过,我也没有得到好处埃自断长城的结局是我损失了自己已经有的客户,新的工作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我学了很多西方的哲学,让我免受他人的烦恼。我理一性一了,所以变得麻木了。可是我没有止损啊!时间的流逝,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这难道不是我一笔更大的损失吗?

  那么君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呢?西方的解决不了,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对。那么中国的呢?

  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看一两本书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要不我干脆现在就over了自己,又何来的烦恼呢?

  路漫长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君子之道读后感精选10篇

  《君子之道》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君子之道》读后感(一):君子之道

  余秋雨先生在新书《君子之道》中开篇讲到“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中华文化的集体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的集体人格。”

  让我想到,古语常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那么君子之德呢?恐怕更加脆弱。君子用崇高的道德指引自己的言行,这些言行在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被记录下来,供人民参照、学习。现代社会网络发达,人们又知道什么是“道德感”吗?当下社会的“羞耻心”又是什么?羞愧自己穷,却不羞愧自己不读书;羞愧自己官位低,却不羞愧自己不能为民请命,白当了父母官;羞愧自己没有个好父亲可以横行霸道,却不羞愧自己不懂礼仪廉耻让人可笑。这些是教育的缺失,说明我们已经离崇尚君子之德的社会远去久矣了。

  所谓道德感不是简单的好与坏,是人性的外延、是人的内在自省和对(自己)人性弱点的反思与对抗。而君子的道德感必然是君子灵魂深处产生的强烈罪恶感和羞耻心,并集中火力对自己发起最无情的进攻和批判。在道德感缺失或混淆的社会中,君子之道不被颂扬甚至被驱逐,有德的君子也逐渐隐身或远走。有点像现在携款外逃的官员,只是君子带走的是无价的美德。

  正如道德感关乎内在人性,外在表现上却百花齐放,每个人对自己内心审视的过程都可以称作一次道德的自我觉醒。实施君子道德的行为可以是诗意的,有时就如一场行为艺术。因此让我想起新旧社会交替下的一位女性,事业上她有比众多男性更了不起的成就,养活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的前夫并领养一名女孩,她或许读书不多,却有颗真诚敏感的内心。这样的她不断地问身边的朋友。“我是不是个好人?”在我看来,能这样问的人就不会差。只是那样的社会道德容不下她,她的自省是孤独的,她在心中的呐喊注定不会产生回响。最终她在孤独和无助中用生命完成了一场最后的审判,被审问的正是无良的社会道德。她是阮玲玉。

  余秋雨先生教我们以君子之道要求自己,其实也是救赎自己。对待那些污蔑他的人,他以君子的姿态做出最有利的回击;处于“孤立无援”的时刻,他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君子们”的无声支援,让人感动;已无世俗职务在身,仍有颗心怀天下之心。在以君子之德为指引的时代,先哲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千年前曾感召过无数君子并极力奉行。希望终有一天,在这片曾经以德为美的大地上,某种力量会再次聚集,像现在对待贪腐一样,去吸引美德的再次回归。

  “人生不易又极易,只要洗涤诈念,摒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逆风总是难行,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包含人生至理,却不乏诗意,读到真是一种享受。

  《君子之道》读后感(二):集体人格——君子之道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我们一生无非是修行这种人格,我国历史文化对君子的集中展示。君子之道就像王阳明心学,寻求成为圣人的路径,又如佛家修行就是要成佛,但后两者都是向内求。而君子之道一如孔孟,向外求,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做到了这些外在的便可成为君子。然则,有人说如此出来都是伪君子,但伪君子亦有约束,对社会的冲击总比赤裸裸的小人要小。

  再者,就像《人类简史》所说,文化是矛盾弥合的产物,是动态修正的,即便完全封闭的系统,文化也不会一成不变。

  而君子之道则是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洗礼,最终被中华民族选择留下的,不断修正完善的核心人格,是他陪伴和守护我们不断向前。

  《君子之道》读后感(三):真小人,假君子

  一直关注余秋雨新出版的这本书 可一直未敢入手 总怕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虚情假意 在机场中信书店看了看内容 觉得是我想多了 里面前大半部分都是引自古籍的内容 他说了他自己对这些节选的看法 当然文献的出处离不开孔子 老子 庄子 荀子 嵇康 屈原…另外还提及到唐代著名的几位诗人 都是小学课本里常提到的。书的后半部分是余秋雨针对“为人君子”进一步诠释的小短文 当然 最初我决定毫不犹豫的买下这本书的主因是他的目录中提及到了佛经 他一句一句的浅释了他理解的《心经》,并同时说到了《金刚经》。其实看完书的前半部分 我已经被古人的气度和遭遇所感动 原来古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通向美好国度的道路 只是人的欲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迅速滋长的 曾在哪里见过一句话“蚕的茧是它自己做的”。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上的我们 到底失去了什么?(就在我写这些的时候 仍然有人由于没有挤上地铁而狂躁的垂着门 我不知道他如此会得到什么?)我们已经很少关注我们的内在 本我到底是不是现在的我们?这让我想到了电影/终结者/ 现在想想这电影拍的实在是好!以前看只是陶醉在各种杀戮中 却从未想过老美拍这部剧到底有什么意义!现在看来 我们的生活终将走上终结 没有人性 !没有纯善 !没有道德 !自私自利 !自赞毁他!

  到底…我们会得到什么?为何不做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都说“人心肉长”是啊 也许我们只剩下心是肉长 还在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而努力的跳动着 也许有一天 我们失去这颗心 也可以“活”的很好 而这具身体将是机器的最终宿主 我们比老美预想的要简单很多 我们不用花钱秘密的制造机器 因为我们自己就将成为机器!我不是君子 但这本书足可让我对君子 小人 伪君子有个判断 为什么如此排序?把伪君子放在最后是因为它是最没救的 小人不可怕 这又让我想起“笑傲江湖”里 少林方丈对令狐冲说的“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想知道伪君子什么样 就看看岳不群吧 他把伪君子演的淋漓极致!

  《君子之道》读后感(四):君子之道

  前面部分,对前人之述备矣的君子之道,进行了分类和阐释,可读性较高。至于怎么样的人才算君子,就文中只是框定君子应有的九条理论未免有些单薄,缺乏具体的人物形象。个人感觉如果有具体的人物辅证会更好,不过作者可能希望把笔墨更多放在就君子内涵延伸出去的方面,比如君子对待名誉和牢狱之灾。相对于衍生出的伪君子,作者则借旧时时评给出了一些现实中的形象,并予以抨击。 唯一大篇幅写的李清照的人物形象则是在写君子如何对待名誉的问题上,天真的李清照在这一点上只能算是个反面典型了。而从作者就此给出的“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的结论来看,玻璃心的作者面对自己的结论真是“臣妾做不到啊!”。 这里说到君子如何对待名誉这个问题,在后面的短文部分就一直围绕着这个问题打转。总结一下作者态度就是:别扭玻璃心地表示其实我真的很在意,只是作为当事人不好直面反击,只能寄希望于局外人施以援手。于是,后面的文字就呈现出,一面对社会谣言的报以埋怨讽刺,一面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这在后面的短文部分尤为突出。再回过来看中间部分写佛、写如何对待年龄和人生,观点虽不新鲜,也算是一流清泉了。 但是我想我无法对作者这种“言言不一”的前后矛盾做出批评,何况作者对君子或自己受到的诽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风气是立场鲜明和深恶痛绝的。作者认为:“名誉之正,直逼国本”。社会和历史的名誉,取决于它们如何处置人与人之间的名誉取向。换言之,不给君子其应有之名誉的时代,绝不是什么好时代。 我们无法否认,言语是多么伤人的武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多多少少真真假假有的没的,有些被风吹雨打去,有些则假作真时真亦假。 身为旁观者的我们,将来或许是当局者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宁可喝上两碗鸡汤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急不可耐去口诛笔伐。 用爱来关怀这个世界,用谦卑来看待这个世界,正是我读完此书后所理解的君子之道。 道不远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五):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各得其所

  “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月何曾是两乡”,一直就对此自古以来的思乡之愁所迷惑,为何为此?为何总是对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如此思念?余秋雨此书给出了答案,这一切的一切是“集体人格”在作祟。那么我们中华文明的集体人格又是什么?余高度高屋建瓴的认为就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太过虚无缥缈,余又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等九个方面进行引述。传统文化中,通常将小人与君子对立,实则每位个体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结合体,一念之差就会走向反面。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处处以君子之道为指引,时时对标,时时自省,时时劝诫小人行径。

  余建议在心怀儒家“君子之道”,在至君子之道的修行过程中,以佛家的“无避”、“无迎”、“无应”为准绳,以“少分”、“少忆”、“少冀”为目标。彻底与当今大行其道的各类成功学、管理学的目标和方向南辕北辙!

  书中一例较受启发:老美一教授,临终前半年一记者身份的学生,点滴记录其言行,颇有西方论语的意味!此教授最终认为,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感怀他人、以人为善,就是咱儒家的仁者爱人,就是咱佛家的度人!怎么就突然感觉中西方各家的观点是如此高度统一的呢,毕竟人,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高度共识的思想,必然自然相通!

  想起某人高人的观点,儒家修行,佛家修心,道家修性,各得其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君子之道余秋雨读后感(共10篇)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所著随笔类书籍,站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的角度来阐述 君子之道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篇一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的《君子之道》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以 君子之道 来讲述中华文化,阐述君子之道,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秋雨君子之道读后感范文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着《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 君子之道 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 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 圣徒人格 和 绅士人格 ,以及 骑士人格 、 浪人人格 、 牛仔人格 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 君子成人之美 。 成人之美 ,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 人 ,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 与人为善 ,而不便说是 成人之美 。 成人之美 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 成人之美 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 君子之道 。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 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篇二

  《君子之道》是一部思考的书,也是一部创作的书,把两者统起来看,就是一部学者散文著作,既有历史又有想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既有思想又有艺术。

  这本书,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自相矛盾的东西还有不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 不得开释 之所在。余秋雨到了如今的境界,纵有种种缺陷,也还是独此一家,根本用不上包装式宣传,干干净净地写作与出版,更有可能像他自己所追求的: 是君子,必须要有几分 矜 ,讲一点格调。

  今年8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了 秋雨合集 20卷,外加一卷主要选自合集的新版 《文化苦旅》,皇皇21部著述,基本囊括了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文化哲学、艺术美学和散文书法等方面的独创性贡献。这不仅对于上海和大陆的读书界,即便对于世界华文文坛,相信也会引起一定反响。

  本文专评被 秋雨合集 列为第一系列 主体八卷 第二部的《君子之道》。这是一部思考的书 从儒家的道统而来; 也是一部创作的书 从他惯有的 文学情怀 而来。就前者而言,它是一部阐释的书;就后者而言,它是一部创作的书。把两者统起来看,就是一部学者散文著作,既有历史又有想象,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既有思想又有艺术。

  题目所谓 君子怀苦心,感慨不能止 ,出自南北朝诗人江淹《效阮公诗》。本文解 苦 至少有双重意涵:一则为了某种目标而耗尽心思与精力; 二则是怀有辛苦或痛苦在,不得开释、有苦难言或言而不尽其苦。《君子之道》何苦之有呢?下面分三节析而论之。

  一苦:理论之书

  余秋雨身处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如何突破传统文化制约的大讨论热潮,又深受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 集体无意识 理论的刺激与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始,以散文的艺术形式开始了对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探索。

  他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对精英人格、即 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的建构,这是主要的。由梁启超开创,鲁迅集大成,继而由柏杨等人着力的国民性批判,已将 丑陋的中国人 解剖得无地自容了。余氏深信鲁迅 立人 的思想,而立人的根本在于立人格,只有民族的整体人格建立起来了,中国才能真正现代化,并立于世界不败之地。同时,余氏坚定信奉社会学的阶层理论,认为社会大众的人格塑造,最终是由精英人物影响和完成的。所以,他借用儒家的思想资源,辅以道家、佛家甚至西方的学术与人物,全力以赴描绘 君子 人格的理想图景。早年的几部随笔,就是在中华文化遗迹中,寻找古典君子人格的文本;其后的《行者无疆》,则将这种寻找延伸到了西方,在不同的心理范式中塑造不同类型的君子,为理想人格的出现提供参照。这部《君子之道》,先确定了一个理论前提:按照文化人类学(主要是心理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机密是集体人格,而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当属君子之道。继而,作者以儒家经典特别是孔子的《论语》为依据,为君子的素质列出了九项要点,以构成该书的 本论 :第一为 君子怀德 ,德的主要内容是 利人、利他、利天下 的社会责任感,乃君子之道的起点;第二为 君子之德风 ,就是用君子的风尚影响大众;第三为 君子成人之美 ,指君子总能促成别人的好事;第四为 君子周而不比 ,谓君子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团结而不勾结;第五为 君子坦荡荡 ,指君子德行高尚无所畏惧;第六为 君子中庸 ,反对走极端, 用其中于民 第七为 君子有礼 ,而关键是相 敬 与相 让 第八为 君子不器 ,即不被异化为器物与工具;第九为 君子知耻 ,认为有耻感是君子的封底阀门,不可越界。余氏将儒家的君子之道条理化和系统化,可能不是孔孟理想君子人格的全部,但它的原典意义、价值构成、现代阐释和心理指向都相当明确,对据于中华传统精英文化人格的全面建立与期待,可说是煞费苦心。不过,将我国儒家思想体系的陈酒倒进西方近现代文化人类学说带有范式意义的新瓶,又基本未做两个系统学理上的逻辑兼容研究,至少有文化心态和理论方法上的问题值得商榷。按作者的设想,这是一把打开中华文化核心机密的钥匙,也是模塑未来君子人格的理论指南。

  其次是对 小人 人格的批判。作者对小人人格没有系统勾勒,但在以上可称为 君子九德论 的确立中,对立面都站着一大堆小人,并描绘了千古以来中国小人的心理形象,以作为君子的比照。毫无疑问,这也就继承了自梁启超、鲁迅以来国民性批判的主题。作者说得很清楚, 我研究小人,不是目的,目的在君子 ,在 追踪自己,追踪中国 。这是 五四 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担当,其苦心与苦追甚矣哉!但余秋雨在理论和社会两个层面,将君子和小人人格绝对对立起来了(他注意到了两者之间的 芸芸众生 ,但未做心理学上的分析与概括),非君子即为小人,非小人即为君子,这在历史与现实中是很难对应上的。我们看到和感到的情形很复杂,小人心中有君子,君子心中有小人; 小人里面有君子,君子里面有小人; 小人有时是君子,君子有时是小人; 大人物有的是小小人,而小人物有的是大君子 主体人格的复杂性,必然也为理论概括提出了远远超出非此即彼的挑战。与此相关,余秋雨将君子人格单纯化的同时,也将君子人格过度理想化了,随之,也将自我人格理想化了。他在书中屡次按捺不住火气,指斥近些年批评他的人都是 嘲讽 诬称 诬陷 ,甚至说他自己 成了一个人人都敢诽谤而无力还手的人 。毫无疑问,他自己当然是最后获得 高谊 的君子,而 诬陷 和 诽谤 的 谗夫 只能划入小人行列。这种 众人皆浊我独清 的自我精英式道德审判,恐怕值得警惕和深省。

  二苦:文学之书

  从余氏编辑 秋雨合集 的用心与次序,能发觉他思想大于文学的动机,理论家重于创作家的位次。但他并不舍得因了文化建设而落下文学表现,在文学散文中来建构民族文化心理学,特别是儒家传统路向的君子人格学,毕竟是他20世纪80年代就怀揣的梦想。

  19世纪末以来,从梁启超的 新文体 ,到鲁迅、王了一、邓拓的杂文;从周作人自己园地中的 美文 ,到林语堂、梁实秋、董桥的随笔;从朱自清《背影》式的 真性情 ,到李广田、王鼎钧、余光中的抒情散文,一大批博学多才的文化人千方百计用艺术或文学的散文之笔,来传达自己认可的知识理想与生命价值,从而形成了学者散文家甚至学者作家这么一支庞大而重要的华文作家队伍。但相对于港台与海外,大陆的这支力量被种种现实利益和体制削弱了,有学、有才又有大文本的人不多,余秋雨算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站在讲台上望着世界,走进世界亦回首古典; 研究学术的时候神往山水,徜徉山水又沉咏诗词歌赋,数十年来的学历、履历、阅历、研究历和创作历,着实帮助他打通了诸多领域,而历练和苦练使得他的学识积累、散文智慧和艺术笔力相得益彰。不像一些学者的散文,只有知识与学问,缺乏艺术智慧与表现的单向度写作。

  相较于以前的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行者无疆》来说,《君子之道》的整体文学性要弱化了不少,但他仍能将学识的智性、逻辑的理性、散文的随意性、诗歌的象征和戏剧的张力等作较合理的安排,使读者既有文学的享受,又有学术的收益。尽管这些在他的文本里表现得并不平衡,如《君子之道》一辑的《前论》,是基本上只见道理,而不见文学与散文的。

  智性与理性就不用说了,第一节已有涉及,这是余氏著述赖以成功的基石。所谓散文的随意性,这里简谈两点:一是散文多体式的运用。如果说,《写经修行》一篇是典型的随笔,在亦叙亦议、不温不火中阐明高深的佛理,那么,《君子不器》和《君子自杀》强烈的反讽和对当代 伪斗士 的无情批判,就是正规的杂文招式了。《短文一束》中,短小的篇章格局集中表现了他的文字功夫与文学功力。《蟋蟀》和《棍棒》两篇,以若真若幻的寓言,勾勒了一部分中国文人的命运。而 《消失》《原野孤马》《悄然而立》 和 《跋涉废墟》诸文,则是不折不扣的散文诗了。请看《白马》的前两段:

  那天,我实在被蒙古草原的胡杨林迷住了。薄暮的霞色把那一丛丛琥珀般半透明的树叶照得层次无限,却又如此单纯,而雾气又朦胧地弥散开来。

  正在这时,一匹白马的身影由远而近。骑手穿着一身酒红色的服装,又瘦又年轻,一派英武之气。但在胡杨林下,只成了一枚小小的剪影,划破宁静

  诗意是不用说了,每一笔描写,每一项预设,每一声感慨和每一个评价,都与全文的语境、情境和意境相关联,人物之间、虚实之间、正侧之间都安排得相当艺术,余味袅袅。余氏靠了这一手,把沉静的理性激活了,也把枯燥的学术感性了,让人乐于领悟他的教化。一部学术目标的文本,用诸般散文体式随意表现,却又不显得卖弄和抵牾,这该是学问与文学结合的最佳样式。若是一部诗集,不说用诗来谈学术难上加难,尤其是条分缕析的现代学术; 若新诗之后再来一首格律诗,继之再来一首新诗,你想想看,是不是有些别扭?

  二是因为散文的随意性,叙述着、诉说着、分析着、感叹着等等,随时都可以停下来。停下来干吗?或点化,或发议论,或转到别的内容与方法上去,这就给文本的哲理性概括与提示留下了很大空间,产生了一则又一则精美的警句与格言,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全书的华彩金句实在举不胜举,仅《跋涉废墟》一文,可列出 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 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我们的生命从废墟中走出,因此,既不会自卑,也不会自傲 我们,携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等等。

  并不是每一个作者在每一篇文本中都能舌灿莲花,必对所写题材、所关主题和所涉文化有哲思,通理道,有经典写作的提炼意识,还要有能够随意性写作的散文文体做保障 诗歌、小说与剧本,是不可以随便停下来发表感慨的,这当然是前面提到的散文智慧与艺术笔力了。

  因为篇幅关系,诗歌的象征性不说了,《白马》 片段已略见一斑。戏剧的张力,无非就是在舞台表演的特定时空中,如何将二元戏剧因素作矛盾而又统一的安排,以求得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审美效果。这只要读一篇《拼命挥手》,看那位陌生旅客如何在火车上向老农的孩子招手,就足够了。

  可以说,余氏的散文,不是传统的议论散文、抒情散文之属,而是一种立体散文、或者说是一种兼类散文,用他自己能够接受的说法,就是一种学者才可以染指、才可以作得好的 文化大散文 !

  三苦:矛盾之书

  这本书,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自相矛盾的东西还有不少,也就是前面所说的 不得开释 之所在。略说几点最重要的。

  《君子之道》 的学术资源主要来自儒、道、佛三家,越靠前越被借重,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君子人格关乎民族集体心灵塑造,走的是儒家道统。用通俗的话说,儒家认为现世是好的;道家认为自然是好的;佛家则认为解脱(涅槃)是好的。即便该着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借用道、佛思想作补充,很多地方也难免捏不成一团。余氏特别重儒家的 德 字,认为 万物之间,德是主宰 ,并说德 主要是指 利人、利他、利天下 的社会责任感 ,而 仁是软性之德 。这与一般以 仁 为儒家之关键词不尽一致。 德 的古字上 直 下 心 ,《说文解字》曰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 。 直心 可指特别的心,当然也指有价值的心灵或坦荡的情怀,它立字于人本身,且十分主体也十分个人化。 仁 不同,除了 二人为仁 的 社会关系 学,《说文解字》析 二 为 地之数也 二 又可析为两个 一 字, 一 乃 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也,这就与自然发生了亲缘性。甚至可以说,一个 仁 字,虽以集体之人为核心,却囊括了天、地、人三才。 仁 与 德 的重要性,恐怕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让 仁 依附于 德 。余氏又在《君子之德风》一节里介绍老子的 德 ,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是 不希望真正有德之人过于自得 ,这是以儒家之 德 解释道家之 德 ,与《道德经》的思想体系相去甚远。老子以道为体,以德为用, 道 显现于物或作用于物便是 德 (陈鼓应);任继愈也以 无为 释道家之 德 ,这都是包括了人事在内的天地之大德,与余氏对 德 的理解根本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道家借天地之气以活人,佛家借自然山水以修行,是 仁 与道佛更相洽呢?还是 德 与道佛更相洽?笔者以为,无论从字源学、儒家哲学的自洽性、还是从儒道佛三家的关系看,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论着从文化人类学的心理学派切入,试图雕塑未来社会的君子人格。但却十分重视 等级 ,并将人类至少分为 君子和小人之间的芸芸众生 三个等级。这样,他把读者划为 文化学术圈 内的精英和 圈外的普通民众 ,就是再自然不过了。接下来,文化、文化思考、学术研究、友谊、名誉、谣言等也都有等级,等级观念无处不在。这其实是社会学、政治学思维方式,不是文化心理学视角。因为,同一文化圈中,人和人群的心理习惯与反应,无论什么地位的人,都有相近或相同的特征,流浪儿怀乡,帝王也要怀乡,以等级论之,极不确当。他自己在《写经修行》中说:今后修行的第一目标就是 少分 ,反对 种种强行切割、人为划界、层层区分 。是他被《心经》唤醒了一些呢?还是他预感到了《君子之道》中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与立场呢?

  最后说说言与行的问题。这两个东西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 言 只需要语或字就可; 行 只需要动就可,无论心动还是身动,但要做到言行一致却难上加难。所以,中国古人把 言 放在前面,说话要谨而慎之,一但 行 而不符其言,就不太好交待,不是或至少也不像君子所为。作文著书的道理完全一样,一篇一章的前后左右文(甚至包括任何符号)不统一,出现矛盾,当然也是言行不一致了。中国历来讲 文如其人 ,这是极高的要求,也相当危险,梁朝的萧绎不信,现代的周作人也不信。余秋雨在文本中多次说一些类似的话: 千万不要对自己的智商有过高的判定 上下前后全看空,万般名物全看破 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 ,但该书的《作者简介》也好,《临终之教》的附记也好,附录之《 秋雨合集 总览》也好,每一段都用了最高级别的形容词,和从世界文坛搜集到的名人评价,这与儒家所言的 君子矜而不争 似乎相去甚远。其实,余秋雨到了如今的境界,纵有种种缺陷,也还是独此一家,根本用不上包装式宣传,干干净净地写作与出版,更有可能像他自己所追求的: 是君子,必须要有几分 矜 ,讲一点格调。

  余秋雨《君子之道》读书笔记篇三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读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 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 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 民族复兴 。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 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性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 美洲的首都 )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精彩。

君子之道读后感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8154.html

上一篇:爱迪生的故事读后感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