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唯美的句子 > 手机访问:m.u522.com

关于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4年08月17日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1、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2、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3、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4、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5、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6、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7、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8、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9、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10、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1、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灌《书断》

12、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13、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14、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15、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16、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17、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18、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19、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20、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书法名言名句推荐

1、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2、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3、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4、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5、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6、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7、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8、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谳《学书论》

9、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0、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11、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12、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13、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14、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15、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16、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17、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18、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19、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20、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1、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2、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3、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4、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5、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6、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7、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8、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9、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10、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11、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2、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钝吟书要〉

13、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14、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15、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16、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7、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18、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19、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20、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

1、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清。沈宗搴《介学舟画篇》

2、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互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3、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上为五品,妙品以降。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4、夫质分高下,未必群妙莜当;功有深浅,拒能美善咸尽。明。项穆《书法雅言》

5、就乎一艺,区以类别,杰立特出,可谓之神;运用精美,可谓之妙;离俗不谬,可谓之能。宋。朱文长《续书断》

6、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洽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清。笪重光《书筏》

7、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明。项穆《书法雅言》

8、雄浑第一,冲谵第二,纤侬第三,沉着第四,高古第五,典雅第六,洗练第七,劲健第八,欹丽第九,自然第十,豪放第十一,含蓄十二,精神十三,慎密第十四,疏野十五,清奇十六,委曲十七,实境十八,悲慨二十,超诣二十一,飘逸二十二,旷达二十三,流动二十四。唐。司空图《诗品》

9、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古今。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意》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

11、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学要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12、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唐。张怀灌《书断》

13、知有名迹,遍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丘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清。王翌《东庄论画》

14、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宋。朱文长《续书断》

15、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宋。黄庭坚《论书》

16、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韩愈《送高闲士上人序》

17、君授法于陆柬之,尝见公出,担夫争路,而入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后观倡公孙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由是笔迹大进。宋。朱文长《续书断》

18、前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9、笔墨间宁有犀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漫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清。王慨

20、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最新版)

1、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清。刘熙载《艺概》

2、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迟,故形刻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3、唐贤求之筋力轨度,其过也,严而谨矣;宋贤求之意气精神,其过也,纵而肆矣;元贤求性情体态,其过也,温而柔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4、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尚态。清。梁献《学书论》

5、真书入碑板之最先者,在南则有晋宋之小大二爨,在北则有寇谦之华岳,嵩高二通,然皆杂有分书体格。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6、欧书横笔略轻,颜书横笔全轻,柳书横笔重与直同。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清。梁献《评书贴》

7、苏之点画雄劲,米之气势超动,是其长也。苏之浓耸棱侧,米之猛放骄淫,是其短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8、米书不可学者过于纵,蔡书不可学者过于拘。清。钱永《书学》

9、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娇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馀,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逸,尚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清。梁献《评书贴》

10、遂良独论所出,其书多法,或效钟公之体,而古雅绝俗;或师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至章草之间,婉美华丽,皆妙品尤者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11、宋世称能书者,四家独盛。然四家之中,苏酝籍,黄流丽,米峻拔,皆令人敛衽。而蔡公又独以浑厚居其上。明。盛时泰《苍润轩碑跋》

12、书法自晋至于宋凡二变矣,晋尚风韵,唐稍收敛而就规矩,宋则破格书之而毫纵不拘焉。明。周瑛《翠渠摘稿》

13、赵吴兴大近唐人,苏长公天骨俊逸,是晋,宋间规格也。学书者能辨此,方向执笔临摹。否则,纸成堆,笔成家,终落狐禅耳。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14、故观《中兴颂》,则宏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夫承蒙之谨;观《仙坛记》,则秀颖超举,象其志气之妙;观《元次山铭》,则淳涵深厚,见其业履之纯,馀皆可以类考。宋。朱文长《续书断》

15、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由成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6、十二。理法兼长力求上乘

17、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若夫理不成理,笔不成笔,亦斯下矣。明。唐志挈《绘事微言》

18、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啄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9、故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元。夏文彦

20、翰墨中面目各别,而其品有二: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为上乘。清气浮动,脉正律严,神生画内者次之。皆可卓然成家,名世传世。清。王翌《东庄论画》

书法名言名句大全(热门版)

1、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欢欣可喜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惠公文集》

2、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清。刘熙载《艺概》

3、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清。刘熙载《艺概》

4、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形,草又外其中间。无籍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识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唐。张怀灌《书议》

5、学篆博览古器真款识中古字,神气散朴,可以助人,亦知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妙也。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6、圆劲古澹,则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南宋。姜夔《续书谱》

7、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畅,章务捡而便。唐。孙过庭《书谱》

8、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北宋。赵构《翰墨志》

9、隶书运笔有致,章法严明,学者应平心静气,痛下功夫,一笔不可偷苛。肉浮血露,方能势伟气壮。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0、吾士行曰: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为汉隶。所谓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清。梁章钜《学字》

11、八分为富于波磔之字体,汉人八分书,笔锋中出。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12、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施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缧硌,形体抑扬,芬葩连属,分间罗行。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13、卫恒祖述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隶体,微露其白,拘述于飞白,潇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也。

14、自秦行篆籀,汉用分隶,字有义理,法贵谨严,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惟公合篆籀之义理,得分隶之谨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善之至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15、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点画波发则出于八分,转换向背则出于飞白,简便痛快则出于章草。宋。姜夔《续书谱》

16、十一。精研流派广采众长

17、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18、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随为北派也。

19、南派为钟繇,卫灌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获等以至欧阳询,储遂良。

书法名言名句

1、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宋。朱文长《续书断》

2、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成;天性灵者,百日即知其本。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3、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功,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唐。张怀灌《论用笔十法》

4、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乎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书学详论》

5、凡事有志竟成。。。。。。。清。梁献《学书论》

6、有天才者或未能精之,有神骨者则其功夫全弃,但有佳处,岂忘存录!唐。李嗣真《书后品》

7、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唐。孙过庭《书谱》

8、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刘熙栽《艺概》

9、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扬雄

10、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11、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12、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孙过庭《书谱》

13、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14、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袁昂

15、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16、老夫之书,本无法也。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17、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18、心正则笔正。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19、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0、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书法的名言名句推荐

1、知克己之私,加日新之学,勉之不已,渐入于安。万川会海,成功则一。明。项穆《书法雅言》

2、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韵入妙。《画学心法问答》

3、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下笔作诗,作文,自有头头是道,汨汨其来之势,故知书道,亦足以恢扩才情,酝酿学问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4、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5、欲其博也先生,与其肆也宁谨,由谨而专,自专而博,规矩通审,志气和平,寝食不安,心手无厌,虽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6、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历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7、学书忌浮论而无实功。爱而不学知不真,学而不笃得不深。清。梁献《学书论》

8、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唐。孙过庭《书谱》

9、惟书法无古无今,不名一格,而能卓然成家,盖天资高妙,直在古人上也。作书作画,老而不衰,自成大家也。清。钱泳《书学》

10、是知书之欲变化也,至诚其志,不息其功,将形著明,动一以贯万,变而化焉,圣且神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11、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不学即没代而无闻矣。唐。虞世南《笔髓论》

12、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13、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自得之。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14、资分高下,学别浅深。资学兼长,神融笔畅。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明。项穆《书法雅言》

15、古之人不虚老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北宋。欧阳修《试笔》

16、但能精求,自可意得;思之不已,神将告之;理与道通,必然灵应;有志小学,可不勉欤!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唐。张怀灌《书议》

17、学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化而后有自家之面目。清。方薰《山静居论画》

18、运笔柔则无芒角,执手宽则多缓弱,点掣短则法臃肿,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行慢,拘则乏势,放或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书病如此其众,惟积学渐成者,当求摆脱入究竟三味,此宜有墨池笔冢,终身于是。然书法须得天然,至功力亦不可弃。宋。董炯《广川书跋》

19、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西晋。卫恒《四体书势》

20、学书贵真有得,非徒宗派之高,遂足抹蔑一切也。清。梁献《学书论》

书法的名言名句精选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明。董其昌

2、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学要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清。杨守敬《学书迩言》

3、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唐。张怀灌《书断》

4、知有名迹,遍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丘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清。王翌《东庄论画》

5、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遂至妙绝,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宋。朱文长《续书断》

6、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宋。黄庭坚《论书》

7、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唐。韩愈《送高闲士上人序》

8、君授法于陆柬之,尝见公出,担夫争路,而入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后观倡公孙舞西河剑器而得其神,由是笔迹大进。宋。朱文长《续书断》

9、前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10、笔墨间宁有犀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漫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清。王慨

11、盖积虑于中,触物以感之,则通达无方矣,天下之事不心通而强以为之,未有能至焉者也。宋。朱文长《续书断》

12、笔墨之事,天资笃,学历深,而胸襟尤要阔大。

13、故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人品既殊,识见亦异。有耳鉴,有心鉴。若遇卷初展,邪正得失,何乎何带,明如亲睹,不俟终阅,此谓识书入神,心鉴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14、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搪。张怀灌《书议》

15、十四。莫懈耕耘精益求精

16、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17、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唐。李世民《笔**》

18、故志学之士,必须到愁惨处,方能心悟腕成,言忘意得,功效兼优,性情归一,而后成书。清。宋曹《书法约言》

19、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北宋。赵构《翰墨志》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52311.html

上一篇:青春路上奋斗优美句子

其他网友都在看:
网友点评
热度: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