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 800字 > 手机访问:m.u522.com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2年02月15日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看完了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与丈夫卡列宁和年轻军官弗伦斯伯爵的三角恋情在当时的社会形式下就是一个悲剧。当时的贵族们在舞会、晚会等公共场合闲聊的最多的就是某某的绯闻,第三者是他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弗伦斯跟安娜是在一个舞会上认识的,两个人一见钟情,起初安娜极力回避弗伦斯的爱意,但是弗伦斯仍坚持不懈地追求安娜。最终安娜与丈夫离婚,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在一起是却有不停的矛盾、争吵、流泪。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当时俄国的政府官员,是一个唯利是图,贪图勋章和官爵的俄国贵族形象,是一个只会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虚伪小人。在听到外面关于自己妻子的闲言闲语后,自己的第一反应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没有夫妻间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安娜对于丈夫的质问也不做任何解释,她可能也知道自己越解释丈夫越怀疑、越不相信。就让时间来化解这一切。

  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是在一次赛马场后,赛场中一直领先的弗伦斯的意外摔倒让安娜颇为紧张,直为他担心。因为这件事安娜也被丈夫提前带回家。最后两人摊牌,为了自己的荣誉与地位,两人分居,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儿子归自己养,安娜则净身出户。在一番争论无果的情况下。最后安娜投入了弗伦斯伯爵的怀抱。伯爵也因为她愿意提前结束在军队的生涯,放下曾今手握的大权。在之后安娜出入于公共场合中人们总会对她投来异样的目光,背后对她议论纷纷,让她浑身不自在。众人的不理解和对儿子无止尽的思念让安娜成日以泪洗脸,在怀了弗伦斯的孩子以后分娩时染上了重病。卡列宁来看她。一番劝导以后让她又有了重新回到以前的念头。伯爵也因为舆论和之前各种社交的欲望做出了持枪自杀轻生,后被抢救回来。

  当然,之前那个家安娜是回不去了,其前夫甚至骗她的儿子他的母亲已经生病死了。这也让安娜毅然的离去。她又面对不了跟伯爵在一起时贵族们一样的目光,最后选择了坐火车独自出走,也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的安身之地。最后安娜也悟出了社会的复杂,人性的多变。让她最终倒向铁轨自杀了。

  其实《安娜卡列尼娜》就跟中国的《水浒传》中一章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例子差不多,集中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心的复杂。安娜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弃子;弗伦斯基也豁出去了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最终两个人生活了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下两人有生出了矛盾,最终彼此伤害,彼此误会,彼此厌恶。他们可能都后悔了,也许只有爱情是没有用的。生活除了爱情,除了他们两个。还需要有亲情、友情、人间真情…生活中还有各种诱惑、各种欲望。也许它们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些都生活所必需的。

  可能在生活中爱情与责任并不是一致的,虽然安娜和伯爵有爱情,但是安娜还有儿子,还有丈夫,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不可能为了爱情抛弃了责任,有了爱情就不要其它了。也许生活就是由很多很小的事情组成的,有些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你不能够没有它。许多小事情的完好,才有有一个人生活的完好,生活是精彩的,也是多姿的!!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还会不断演绎安娜卡列尼娜式的悲剧,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种借鉴,用它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要有一种好好活在当下的信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向在劝慰自我的人,认为自我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但是,当她疯狂之后,为感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感情的比较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取独自承担了无望感情的全部后果。列文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但是经过蜕变,与自我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接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他们有了在自我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其实,最后害死安娜的,不是别人,是安娜自我。她走上了条极端的路,没有自制力其实是种可怕的东西。嘴上说着,我能够压抑一切的感情,但是心中却不这么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我。明明是来促成渥伦斯基与吉蒂的婚事,却将自我搭了进去。表面上,压抑着,那真实,又是什么?因为自我成为了导火索,所以引发了之后的一切。渥伦斯基的逐渐冷淡和抛弃,卡列宁的渐渐折磨、之后的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以及文章最后她的卧轨自杀。一切的前因后果,都在于此,都在于她的不安于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这是一场杯具,由她亲手导演,演员最后全部走光之后,又由她自我,最后终结。

  这部以死亡而收场的戏剧性杯具,却成就了安娜·卡列宁娜的形象。这种对自我婚姻不贞,背叛家庭,抛弃自我的儿子,又担心被自我的儿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厌恶和不耻的。私通在上流社会并不少见,但是少见的是,安娜·卡列宁娜的勇于承认,虽然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被上流社会抛弃。但是,在这种列夫·托尔斯泰近乎苛刻的描述下,安娜·卡列宁娜的缺点,也正是她的闪光点所在。这突出了一个叛逆的女人,和敢于与现实社会对抗的形象。这句话有褒有贬吧,但是谁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会对待不贞夫妻的惩罚是不一样的,而丈夫近乎变态的宽恕,对安娜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无形的压抑感。安娜在别人眼里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却是光辉的,作为一个比较人物,她最后的往铁轨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许正如此刻的人所说:自杀的人,是勇敢的,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取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能够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优文网 WWW.u522.COM)

  选取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但是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一个人承担下因为背叛而带来的一切后果,带着绝望的那颗心,那可反叛的种子,是否,就是在这个时候,留在了那里?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 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800字

  读《安娜卡列尼娜》让我不禁哀叹安娜的悲剧,她燃烧自己一般地去爱,却为她换不回来一份幸福的真爱,但也许就像三毛所说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人的一生一定要不遗余力的爱一回。但是这般努力地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又是不是真的要毫无保留地爱呢?

  就像安娜一样,她努力地爱,可是始终不能冲破封建世俗的社会伦理,她始终不能和真爱以婚姻的关系在一起,最终自己吞下了这场婚外恋的苦果。她的悲剧形象让我联想到了《廊桥遗梦》的弗兰西斯卡,同样在婚姻生活中遭遇了真爱,但是当面对个人感情与婚姻家庭的抉择的时候,她却做了有别于安娜的选择,她毅然放弃了真爱而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

  安娜的悲剧是多方面导致的,卡列宁的“虚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安娜的“真诚”与卡列宁的“虚伪”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当卡列宁得知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恋情,他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而离婚又有损名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并且教育安娜他们是被上帝认定的婚姻,让安娜检点一些。他为了维持婚姻关系,甚至以他们的儿子谢辽沙进行要挟。当安娜从国外回来以后提出见儿子的想法,他又装作宽宏大量的样子,利用莉迪亚伯爵夫人,断然拒绝了她,最终导致了安娜的悲剧。

  渥伦斯基的情不自禁是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端,他爱上了有夫之妇,开始的时候安娜并没有同意做他的情妇,放弃家庭和他在一起,但是他又从莫斯科到了圣彼得堡,追求安娜。从道德上来讲,他是不伦的且自私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使安娜处于一个被世人唾弃的处境,而当他和安娜在一起以后他仍旧和往常一样出入社交场合,但是却摒弃了安娜,他并没有考虑到安娜的精神需要。安娜要求他给予同等的专属的爱,但是,渥伦斯基还有他的家人、事业、田庄等,而安娜却只有他,这又造成了爱情的不对等。

  安娜所处的社会背景亦是导致安娜悲剧的主要原因,正像一个妇人在聚会中说道“最完美的婚姻是政治婚姻,在婚前各自偷食”,世人可以接受暗地里的不检点,只要是维持表面上的婚姻关系和睦就好,但是对于安娜做出的直率而真实的爱的选择,却是如此地不理解。甚至上流社会的道德准则在不同性别上也一直在执行着双重标准:一方面对男人的放荡不羁持宽容态度,而另一方面对女人的性解放却持谴责态度。她无法维持表面上的婚姻关系,她不能和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心里却爱着另一个人,她燃烧般自己的爱着,抛弃了家庭和渥伦斯基在一起,而社交界却对安娜关上了大门,没有人愿意和她交往,她更不能像渥伦斯基一样出现在社交场合,让她感到了精神上的被遗弃,他们的爱情中注入了敏感、起伏等不稳定因素。这时,就体现出了没有婚姻关系保障的爱情对双方的要求是极高的。

  安娜的悲剧中最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冲动,一个陷入爱情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的盲目,她长期被压抑在由长辈安排的虚伪的婚姻中,将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儿子谢辽沙,甚至有些变态畸形——她把他“想象得比实际上的他好得多”,直到她遇到了自己的真爱渥伦斯基,她燃烧般自己的投入了这份爱情,但是她过于依赖爱人,将爱情作为生命的全部,她说“如果你还爱我,没有变心,那么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但是当她被抛弃时,却由感情的巅峰坠落至谷底,粉身碎骨。她的悲剧在于她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她已经结婚了,她有家庭,这意味着她对这个家庭有责任,她需要对家庭负责,她在结婚之后遇到的让她心动的人她只可以欣赏,而不能相爱,她应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感情。当然这样子说有一些苛刻,如果真爱到来谁又可以抵挡呢?如果像弗兰西斯卡那样放弃爱情而体现家庭的崇高责任感,或许更被社会所认同,但是对于她来说,又是幸福的么?不过是另一种妥协罢了。

  有人说安娜是个荡妇,可是她更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的丈夫并不爱她,她的情人弃她而去,她最终选择了自杀,但是她是一个在黑暗社会中的人性的闪光点,她的真诚撕破了社会虚伪的面纱,她向她的丈夫坦白她和渥伦斯基的感情,……,但是她最终失败了,她作为一个在女权与男权社会抗争中的牺牲者,她真诚地追求真爱,但是却仍然逃脱不了精神上的负罪感,她离世时的诀别语是“上帝,请饶恕我的一切”,这便是人类永恒的矛盾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10024.html

上一篇:《悲惨世界》读后感800字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