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心得 > 手机访问:m.u522.com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

来源:www.u522.com时间:2022年02月28日

关于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我想说一些读后感

  来自: 牛王麦田(牛王麦田,(1986-)。青年作家。)

  03-24 11:52:37

逃无可逃与人间温度

  《读药》第109期:驯服、逃离:永恒的女性人生困境——解读爱丽丝·门罗《逃离》

  逃无可逃与人间温度-——读艾丽丝·门罗的《逃离》

  文/刘剑(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文艺学博士)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艾丽丝·门罗生活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小镇,她的人生在平静中读过,求学、教书、结婚、生子、离婚、再婚,和家人一起安度晚年。在自我和周围人物的成长过程中,她静静地品味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残酷,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扭曲和复杂。她写的就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写尽这些平凡生活的百态百味,挖掘平淡中的诗意。她的每一部短篇都是对过往人生的一次意味深长的回望,一路娓娓道来,却又不断让人拍案惊奇,在无限怅惘中为命运偶然而感叹嘘唏。看门罗的小说,容易让人想起于坚那一路的诗歌:平淡如水,云起风过的日子,阳光太亮了,平静得让人无声哭泣的日子,总有某种温柔的真实的悲哀流淌其间,让人哽咽,也许偶尔会远眺天边,心下茫然,又着实什么都说不出。

  一、平淡的至味

  与去年诺奖得主莫言小说波澜壮阔的奇丽相比,门罗的短篇写得波澜不惊的平淡,却于平淡中写出了生活内在涌动着的暗流。她不写大事件大历史,而是写小人物小故事;在反抗与屈从之间,再现并省察每一个女人的日常生活、内心生活。那个女人,是你,是我,也是门罗。在这个意义上,她绝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而是古典现实主义的,她的小说重新回归了乔治·艾略特和简·奥斯丁所代表的传统英文写作传统,不乏艾略特式对平静生活的反思和温情,也有福克纳小说无动于衷之下的惊悚和悲悯。

  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中,曾经把乔治·艾略特的伟大之处归于“强烈的对人性的道德关怀,这种关怀进而为展开深刻的心理分析提供了角度和勇气。”门罗的过人之处也在于对道德的关注,对平静生活的省察。好的小说家,总是日常生活深刻的观察家和思想家。她从不急于下判断,而是总能如实地冷静描述,她总能看到那些正常生活表象之下的扭曲。门罗的每一部小说,都能让我们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发现生活--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是怎样存在着问题的。《沉寂》中,一生强势的女主持朱丽叶,一定不明白为什么她从小爱若明珠、期许甚高的女儿,却从她身边“逃离”而走;而《激情》中,生性纯良的好青年莫里,也一定困惑,为何未婚妻要在即将订婚时背叛自己。每个人一生最长打交道的都是身边的亲人,那些相伴的岁月,考验着彼此的契合和爱心。在家长的溺爱和期许中,也许包含着自私和专制;而看似幸福的一对情侣,也许性格却并非相合。作者以精细的文笔,巧妙的构思,迂徐有致的叙述,让我们对这一切有所觉悟。她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微妙,人间关系的百转千回、错落扭结。在《侵犯》中,她借主人公的口说道:“生活的要义,就是要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睁大你的眼睛,要从你遇到的每一个人的身上看到各种可能性--看到她的人性,要时刻注意。”门罗就是这样一位敏感的观察者,带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作家独具的匠心。她自己也说,“我想让读者感受到的惊人之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发生的方式。”她精心描述事物发生的方式,写出人生的逶迤多变,人性的复杂,命运的偶然,以及生活的可能。

  二、逃离的激情

  然而,门罗并非传统英式道德的忠实信徒,实际上整部《逃离》,都可以看成反思日常生活的逸出常轨之作。与平淡的循规蹈矩生活相比,作者更倾心于那些正常中不易察觉的反常,她喜欢聚焦于逸出常轨的事件,注目那些超出常规、特立独行的人物。人是不可思议的动物,越是生活平静,越是渴望偶然。于是,普通人生活中那一次次的逃离,便充满了未知的风景,既无从预测又无法抗拒。一个妻子,忽然想从家中出走,尝试离开丈夫去外地过全新的生活(《逃离》);一个女儿,没有任何先兆地离开了从小相依为命的母亲,之后便再没回来(《沉寂》);一个女孩,在订婚前日,和未婚夫的哥哥一起出逃了一个下午(《激情》);一个学究式的姑娘,因为火车上邂逅的中年男子,而毅然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道(《机缘》)……她的主人公总是能突发奇想,追随感觉和心灵,盲目而又任性地走在幸与不幸的边缘。“逃离”因而充满了魅惑,逃离的结果,不管是像卡拉那样回归正轨,还是像佩内洛普一样永远消失,在精神上都永远无法复归原有的平衡,生活中毕竟有什么东西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地改变了。因而每一个故事的结尾,看似漫不经心,戛然而止,却充满了无限的怅惘和感伤。

  门罗的女主人公,在精神上更多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作者能欣赏平淡生活的至味,也能由衷赞叹燃烧的生命激情。那些萍水相逢、稍纵即逝的爱情,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像火光一样点燃生命。男女主角也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却总是有着同样的对生命的热情。他们喜欢幻想,有时一意孤行。是同样的浪漫,使少女时代的卡拉逃离父母,与克拉克同居;又使得少妇时代的她,不可遏止地想逃离克拉克,寻求新的生活。在《逃离》中,作者没有说出的远比说出的更触目惊心。虽然卡拉逃离了,又在对未知的恐惧中主动回来。她到底爱自己的丈夫还是爱着远方?她到底是厌倦透了还是始终依恋着现在的生活?在某些情况下,女主人公甚至连自己都弄不懂自己。这使得一次次逃离,难免坠入一个个窠臼。短篇结尾处,令她无法做到彻底逃离的丈夫,为什么容不下那只羊呢?难道他是在嫉妒妻子和小羊之间的感情?门罗的小说结尾总是能出人意表,耐人寻味,给读者以留白的空间。也许小羊消失,不必追问来由,就像生活中的神性消失,只在内心隐痛一样。然而在永恒的挣扎、无声的困境中,日子便注定静水流深,自我也注定已然不同。她不再遥望远方的白雾,她会想象那只小羊的头盖骨,她会更容忍或者更难容忍毫无气量的丈夫。她出走了,又因听从心灵的召唤而回来;她回来了,却难保精神从此不日日出走。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卡拉和她想要的“真实的生活”之间,永远有一段真实的距离。

  门罗的作品中有一种令人吃惊的平静,不动声色地道出了生活中某些残忍的东西,她留心注目于时光中的人生之熵变。“逃离”因此既是往日问题的沉积和总爆发,也潜藏着未来生活的转机。那些有着强烈生命热情的人,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对手。遇上了,便倾心相许;不遇,便心如枯木。门罗期许的男主人公,常有美国西部牛仔般的复杂阅历,摇滚歌手一样的艺术气质,性格颓放而又深沉。《激情》中的两兄弟,气质大相径庭,恰成鲜明对比。弟弟莫里就像《飘》里的希礼,有着圣徒一般“黄金的品质”;而哥哥尼尔却更像瑞德,充满着恶魔般的魅力,不乏豪放而又体贴入微。格雷斯追随心动爱慕哥哥而拒斥弟弟,恰恰是因为对弟弟身上乏味的中产阶级理性没有好感。她是一个喜欢赤脚在海滩上尽情嬉戏,喜欢让秋千荡起老高的率性女孩,她不喜欢未婚夫莫里所代表的无声无色、中规中矩的好人生活,所以尼尔的出现仿佛电光石火,一下子让她找回了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逃离,也意味着对本我的回归。

  三、宿命的感伤

  听从本能和感觉去行动,自然也要承担后果。人是为了念想而活着,每一次人们走近或远离一个人,其实都是为了寻找新的生命支撑。正是这些超出常规生活之中的意外,为每个人的生命敞开了异度空间。门罗让我们看到在这些意外和偶然中,是如何孕育了必然的因素。在对一个个故事的讲述中,她充分展示了逃离的魅惑,甚至也不无悲伤地看到,那一次次的反抗或者顺服,逃离或者回归,是怎样于无意中埋藏了宿命的种子。人生在熵变的过程中,逃离是一个门槛。这一边,是习惯了的乏味;那一边,是诱惑着的变味。那些至情至性女子一心奔赴的男人们,在岁月中,有的渐渐现出琐碎与强硬,以至于让妻子以私生活小节敲诈亡人的家属(《逃离》);有的虽然能如常相守大半生,但却与旧日情人藕断丝连,这让当年那场最勇敢的爱情多少掺杂了反讽的意味(《机缘》)。时光改变了感觉,岁月腐蚀了心情。逃出的,飞向无地与虚空;回来的,莫不坠入怅惘与平庸。逃离因而只是一个悖论,一种状态,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法保证救赎。

  正如利维斯所言,生活纷繁混乱,而艺术则井井有条,小说家的难处就在于勾勒出一部条理分明的作品,同时却也是一部令人信服的生活画面。门罗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她的笔下,每一个故事中的生活都是枝叶丰满的,恰恰是这些普通生活中流露出来的纤细韵味,那些具体而富有实感的生活场景,让人回味无穷。火车上,大海边,加拿大的小镇,用莎翁的出生地命名的斯特拉特福城的唐宁街,那剧场的寥落,路灯的迷茫,陌生男子的殷勤,斯特柔嘉诺夫红酒晚餐的氤氲气氛,火车站特殊的离别,让曾置身此境的“她”岁岁年年追怀不已《播弄》;而满脑子独特思想的在读女博士朱丽叶,凭着一股热情和好奇去赴陌生人之约,沿途的风景,有着冰面的湖,她眼中的鲸鱼湾,温哥华西海岸狭长的码头,神奇的白雪,树木、大海和岩石,那些与她原有生活不搭界的热诚的人们,也许注定了她将要和这里的一切发生缘分。(《机缘》)

  在平静之下,在无意识之下,我们和门罗一起体味素朴生活中那些温柔的悲哀,纤细的诗意。我想每一个女人读这样的小说都是沉重的,因为你知道她写的就是生活本身。每一对人间夫妻莫不多少互虐,每一段人间关系莫不内在地悲怆流离。如果想走,有千万个理由和千万次机会可以逃离,然而人们安于命运送到身边的这一个,承受着逃离的熵变和无法逃离的诱惑,安于互相咬噬刺痛之后仍残余的温暖。这委曲求全中的悲凉和炙热,不多不少,正是人间的温度。

  《读药》书评人介绍:

  刘剑(1973—),女,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汉语文中心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西比较诗学。

逃离

平淡的人生,永恒的感动。&读爱丽丝门罗《逃离》有感。

  说是短篇小说,其实还是把它当中篇小说来读的。在我的印象中,短篇小说应该是像欧亨利、莫泊桑等人写的那种短篇,一般在一万之左右,不会花太多时间就可以读完的。但读《逃离》,无论任何一篇,都在40页左右,我总是要分两三次才能读完一篇,没有能一口气读完的,所以感觉倒有点中篇小说的味道。以篇幅而论,在外国小说中,读梅里美和普希金的小说是这种印象。

  不过,就算是相同篇幅的故事里,恐怕能一口气读下去的,读梅里美和普希金小说的,大概要比读爱丽丝门罗的要多一些吧。梅里美跟普希金的小说,虽然篇幅都是这种小中篇,但感觉上,故事很生动,很精彩,且充满传奇色彩,就故事本身,充满了无限诱惑。不管是普希金的《黑桃皇后》,《驿站长》、《暴风雪》、《射击》,还是梅里美的《高龙巴》、《卡门》、《阿尔的维纳斯》、《双重误会》,你都会被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不同于寻常生活的传奇味道而欲罢不能。读爱丽丝门罗的时候,说实话,首先是冲着看诺贝尔文学奖看中的短篇小说大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在强迫自己读完这部短篇小说后,终于品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这部小说上的所有故事,都是不适合用来拍电影的,故事很平淡,平淡得缺乏耐心的读者会立即换台。如果能拍电影,那也只能是文艺片,非常小众的,但她能获得那么多的奖项,并最终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说明其文字本身,有一种触动人心灵的力量。那这种力量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一部分资深的读者会受到感动而最终把她推到一个极高的位置上去呢?搜索了一些网页,但始终没人真正就她的作品深入的解读,只有一些浮光掠影似的介绍,不接地气的吹捧,让爱丽丝门罗及其作品,平空多了一层神迷的色彩。乘着刚读完的新鲜感,就让我抛砖引玉,写写自己的感受吧。

  1、奇特的家庭结构,塑造了一种平庸的人生,他们孤独,不满现状,想要逃离,却终归平淡,这恰是当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洞烛幽隐。

  不管是《逃离》中那个大学教师的瘫痪的丈夫,还是《机缘》中那个捕虾人卧病在床的妻子,还是《匆匆》中朱丽叶的患有严重心脏病不能自由活动的母亲,以及《播弄》里那阴差阳错未能终成眷属的只有一面之缘的男女,他们都各自要照料自己的兄弟或姐妹,而未能按自己的意愿随意迁移。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牵挂,现实中的牵挂,限制了他们身体的自由选择。但他们的心灵却总是向往着一种超越现实的生活,也许那不是一种梦想中要过的美满幸福的生活,而是一种模糊的,朦胧的,自己也说不出究竟的东西,一种虚幻,一种对平淡生活的抗议。于是,他们会偶尔尊从内心的选择而暂时逃离。于是女钟点工在女主人的资助下,离开了他的男友,但在半路上就后悔了,打消了继续逃了的念头,让男友来接她。(《逃离》),朱丽叶会主动去投奔她只在火车上见过一次的男人,并最终跟他生活在一起,14年后,她的女儿会突然离开她,然后跟她再也不相见(《机缘》);格雷斯与男友的哥哥会驾车离开正在过节的家人,独自在公路上晃荡;(《激情》)穿绿裙子的女孩会因为与一个男生的邂逅,就像白娘子遇见许仙一般的一见钟情,为了一年之约而终身独守……,他们暂时的逃离了平常生活,像飞蛾扑火般去追求刹那间的快意。作者带给我们一面镜子,从里面照出了我们的蠢蠢欲动。把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按捺住的细微冲动放大,然后演绎出看似传奇却仍然平淡的生活,然而比我们平常生活更显真实而生动。

  2、逃离是心灵的临时冲动,回归才是永恒的归宿。孤独的心灵需要稳妥的安置。

  从这几篇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一般会有两个家,一个是从小生长的父母之家,一个是长大成人之后的丈夫之家。在父母之家,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感到不幸,感到残缺,感到压抑,他们渴望从这个家庭中逃离出来,很快消溶在临时组建的新的家庭里面。然而,新的家庭也是不稳定的,因为新的家庭本身,缺乏婚姻的基础,没有了父母的祝福和法律的保护,也没有双方的约定,是一种视乎二人品格的组合,面临随时散伙的危险。。不管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他们都有一种担忧,害怕失去另一半。他们靠互相妥协而获得长久的安宁。但这种安宁经不起风吹草动,一些小事会突然中断这种得来较易的幸福。马场教练会突然失去自己的女友,捕虾人也担心朱丽叶不再爱他,莫里的未婚妻会突然跟他的哥哥跑掉……。但是,最终,他们都回归了。马场钟点工的回归,是因为她意识到了她与马场教练的真爱,朱丽叶的回归是她割舍不掉对父母的思念和对捕虾人的爱,多年以后,莫里的未婚妻会故地重游,遥想当年……。

  正是这些特质,成就了爱丽丝门罗小说的平淡美。读她的小说,就像怅然凝望窗外一如往昔的风景。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精简版)

  tvxodj14

  分享于11-03 08:19

  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精简版),爱丽丝门罗逃离读后感,爱丽丝门罗 逃离,爱丽丝门罗 逃离txt,爱丽丝门罗逃离下载,爱丽丝门罗 逃离pdf,逃离门罗读后感,爱丽丝门罗,爱丽丝门罗语录,爱丽丝门罗作品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简介主要内容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简介主要内容_逃离读后感

  《逃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又译艾丽斯·芒罗)的代表作,曾于2009年荣获布克国际奖。《逃离》全书共收录八篇作品,集中体现了爱丽丝·门罗的文学造诣。

  《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推荐理由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代表作,极受读者喜爱,中文版累积销量已超70万册!

  ★为了获得独立和完整的自我,

  我们逃离沉闷的家庭、僵化的感情,

  逃离熟悉的人群、令人窒息的生活……

  为此,我们付出代价,遭受混乱,造成伤害

  ★本书获2004年加拿大文学大奖吉勒奖《纽约时报》年度图书,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年度外国小说

  ★如果只读门罗的一部作品,我选择《逃离》。——学者止庵

  ★悬念迭起,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转折在哪里。门罗向你揭示那些怪异的机缘、微小的可能性,向你层层剥开环环相扣的事物,敲开生活的坚硬外壳,看到内里,看到人性的复杂。正如门罗本人所言: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没有什么是容易的,没有什么是简单的。

  ★门罗被乔纳森·弗兰岑、辛西娅·奥齐克、a。s。拜厄特赞誉为“当代契诃夫”“当代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大师”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内容简介

  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就像看戏路上放松的脚步,就像午后窗边怅然的向往。

  卡拉,十八岁从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脱丈夫和婚姻;

  朱丽叶,放弃学术生涯,毅然投奔在火车上偶遇的乡间男子;

  佩内洛普,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某一天忽然消失得再无踪影;

  格雷斯,已然谈婚论嫁,却在一念之间与未婚夫的哥哥出逃了一个下午……

  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作者简介

  艾丽丝·门罗,加拿大著名女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迄今出版了14部短篇小说集,将加拿大总督文学奖、吉勒文学奖、英联邦作家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收入囊中。2009年获第3届布克国际奖。201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逃离》《亲爱的生活》等。

  艾丽斯·芒罗又译爱丽丝·门罗(alice munro)本名为艾丽丝·安·莱德洛(alice ann laidlaw),1931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当代短篇小说大师。门罗一生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逃离》2004年出版,夺得当年加拿大吉勒文学奖,并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图书。2009年5月,荣获第3届布克国际文学奖。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评价

  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每读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诺贝尔奖颁奖辞

  自然的精准,从容的洗练。门罗是创造独特人物关系和氛围的天才。——《卫报》

  表面沉静得像握在手中的一杯茶,内里却是暗涌的风暴和深不可测的深渊。——《泰晤士报》

  你记得:这也是为何你进食、阅读、做爱,诸如此类事情,还满怀崇拜和欣喜。——《华盛顿邮报》

  评委们在评价《逃离》的过程中表示:“《逃离》这本书之中的故事非常令人揪心难忘,语言非常精妙准确,在阅读之后令人有非常深的回味。”在《逃离》小说集之中,门罗表现出了小地方的一些平凡人,尤其是平凡女人的悲剧生活。就像她本人所说的,我想让读者从我的文中体会到的,不是发生什么,而是这些事情的发生方式。《逃离》这本书之中包含八个短篇小说,但是却有着同样的主旨就是逃离。这些小说之中的主人公都属于平凡人中的一员,但是她们往往活在比较琐碎的生活场景之中,如果获得机会的话,就会从这种生活之中逃离。(好书推荐尽在推荐书:)

  布克国际奖的其中一位评审史迈利说,艾丽丝的作品可以说是完美的,无论哪个作家,面对她所写的精妙而准确的文字都只有发呆,她对于任何话题的思考都是非常精炼的,在她30页的短篇中,往往包含着比别人的整本小说还要丰富的意蕴。

  门罗的写作,显而易见地在读者和评论者之间创造了一个相互理解的联合体。她用栩栩如生的描写所吸引,让人感到她所写的就是事物本身,就是人本身。——robert thacker

  门罗那简练而清晰的语言、对细节的娴熟把握赋予她的小说“令人瞩目的精确”。——helen hoy

  拜雅特亦赞誉她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作家”,从拜雅特的口气看,她所指的范围应当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英语文学世界。她的作品细腻优雅、文字简洁精致、情节宽广厚重,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

  门罗的小说并没有太多的曲折故事,她并不关注发生了什么,她关注的是事件发生的各种方式,就像一个人说出什么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出这句话时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心境、情绪及情感一样,将隐藏在事件后面所有不可言说的东西表达出来。

  门罗获奖的意义或者就在于此吧——她让诺贝尔文学奖具有了平凡又不平凡的意义,她应该可以大面积地走进阅读者的视野,她的小说的受众性应该是非常宽广的。这也是作为一个作家最高的期待吧——他(她)所要做的,只是引导你,引导你进入一个世界,那是你的世界,也是他者的世界,而不仅仅只是带给你一个世界。在某一种意义上,门罗的获奖是对传统英文小说的温柔回归。——紫含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创作背景和影响

  艾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小镇,又长期生活于荒僻宁静之地。

  因为门罗在生活中经常面对根深蒂固的风俗和传统,所以,门罗于2004年她七十多岁时将渥太华城郊小镇平民的生老病死相关的严肃主题写进小说——《逃离》。

  《逃离》是门罗的代表作,也是对于世界有着巨大影响的小说集,2004年出版后,就赢得了非常多的好评,也很快获得了加拿大的吉勒文学奖,并且成为《纽约时报》年度图书的人选者。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少妇学会了控制、隐忍,忍受婚姻的瑕疵,学会不追问,不去超越生活,归降,将自我和诱惑埋到地底。她仍然有着逃离的欲望,只是她深藏了这个欲望,让它在时间的流逝中越藏越深,直至忘却。

  文中有几段让我思绪良多。卡拉在离家前给她的父母留下一个字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她渴望她称之为“真实的”生活,然而,她厌倦了的不正是她所追求的“真实的”生活么?我第一次读到这的时候对她的行为感到十分困惑。我认为她的生活,不论是与她的父母一起,还是与克拉克,都是和平、正常的。而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发现了卡拉内心无声的痛。在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两段话:“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现在再也不是剧痛了——事实上,再也不让她感到惊异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在的诱惑”。在我们的正常的生活总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忽略的。它们并非来自战争或暴力,它们来自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坚强,再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而人类的心灵又是如此脆弱,一点小事就会使我们遍体鳞伤。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懂得满足。这让我们坚强,不会轻易受伤,同时让我们懂得享受生活。

  当我们能够适应,满足现状,我们就能找到幸福。有的人说安于现状不好,会让我们失去进取心,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不知满足,那么就不会快乐。这样快乐的追求梦想,而不是强迫症似得对自己苦苦相逼,才是真正的进取,才能健康的进步。就像卡拉的母亲信中所说,“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卡拉不满足于现况,逃离了两次。而她抛弃掉的,恰恰是她所追求的和平的,有时甚至是愉快的生活。坦率地说,每一个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一些人甚至一生追求它。人心不足,我们应该适应、满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平坦或者艰辛,但它是真正的生活!

  下一页更精彩: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简介主要内容_逃离读后感

  12 / 2 页下一页

爱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解析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常以安大略小乡镇为背景,用冷静,精确,甚至几乎无情的笔,掀开琐碎沉闷的小镇生活的表皮,将人们难以面对的内核——困顿,无奈,疼痛,虚伪,龌龊,残酷——呈现在读者面前。《逃离》就是一部典型的门罗的短篇。

  《逃离》的女主角卡拉和丈夫克拉克生活在安大略省的一个偏远乡镇,靠经营跑马场为生。他们的生意惨淡,仅够勉强糊口。卡拉有时帮助邻居杰米森太太西尔维亚料理家务以补贴家用。当克拉克从报纸上得知杰米森先生是位著名诗人,曾得过一笔丰厚的奖金,就开始逼迫卡拉去勒索西尔维亚。克拉克认为可以用来勒索的把柄是杰米森先生去世之前,在他们家帮佣的卡拉曾经受到过杰米森先生的性骚扰。卡拉不愿意做这种事,在西尔维亚面前哭诉和克拉克生活在一起很痛苦,西尔维亚于是借给卡拉一笔钱,想帮助卡拉逃离小镇,到多伦多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卡拉终于丧失逃离的勇气,中途下车,又回到克拉克身边。

  故事的调子是阴郁的, 克拉克对卡拉的冷暴力,杰米森先生的病和死亡,西尔维亚对丈夫的死的漠然,这一切就像里面多处提到的夏天的雨水,绵延不断,潮湿而灰暗。卡拉生活中唯一的亮色是一头叫做弗洛拉的小白羊,它像个精灵,智慧,幽默,灵巧,曾经总是陪伴在卡拉身边。故事开始的时候小白羊消失了,卡拉总是在自己最低落的时候寻找呼唤弗洛拉。卡拉回到克拉克身边的当晚,克拉克找到西尔维亚的门上,警告她不要插手卡拉和他的生活。就在这个当口,小白羊佛洛拉突然如鬼魅般出现在他们面前,把克拉克和西尔维亚结结实实吓到了,以至于他们之间顷刻间达成了某种和解,两人的关系从敌对状态,进而转变成了同志、朋友。然后佛洛拉又消失了,卡拉不知道它是被野地里的秃鹫杀死了还是被克拉克赶走了。在卡拉的脑海里,这只小白羊是和支离破碎、血肉模糊的残骸还有秃鹫联系在一起的。整个图画里仅有的一抹亮色,最终被残暴地吞噬了。小白羊弗洛拉是卡拉内在精神的外在呈现。它的消失,暗喻卡拉最具生命力的那部分被扼杀了。

  西尔维亚与卡拉的关系,是故事里面起初看似是暖色调的情节,但是仔细揣摩,读者会发现里面隐藏着的浓重阴影。西尔维亚是个年长的,中产阶级知识女性,而卡拉年轻,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处于社会下层。西尔维亚的行事为人,还有对别人的看法都有固定模式。卡拉在西尔维亚面前一直是有压迫感的,若不是迫于经济压力,并不情愿到杰米森家做活。在杰米森先生病重和过世后,西尔维亚心情最低落的时候,出于天性的慷慨善良,卡拉用自己的方式逗引西尔维亚放松开心,给死神笼罩的杰米森家带来健康清新的气息。西尔维亚因此对卡拉充满感激。西尔维亚没有孩子,她认为自己对卡拉的感情是无处释放的母爱找到了对象。然而这种“爱”有明晰的界限,卡拉的行为要符合西尔维亚所持有的固定模式:卡拉必须铭记自己的地位,永远对于西尔维亚的帮助表现出谦恭的感激,稍有漫不经心,便会激起西尔维亚的不满。比起克拉克对卡拉的压制,西尔维亚对卡拉的压制是隐秘的,以关爱的形式出现,甚至西尔维亚自己和卡拉都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压制的存在。

  卡拉放弃逃离机会,重新回到小镇之后,象征自由和卡拉的生命力的小白羊佛洛拉的突然出现,让克拉克和西尔维亚同时感到极度恐惧,并使得原本敌对的这两个人联合在一起,原因是一旦卡拉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克拉克和西尔维亚的优越感将无以为继,他们两人的自我都会崩塌。为了维护他们的世界里既有的秩序,未经商洽他们就分头采取了措施:克拉克重新对卡拉柔情蜜意,就像他们新婚的时候一样,而西尔维亚则写了一封信给卡拉,说自由并不等同于幸福,而她最关心的是卡拉的幸福。西尔维亚由敦促、协助卡拉逃离到写信有意无意的劝说卡拉安于眼前与克拉克的“幸福”生活,她的出发点其实是同一个:维护自己对卡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卡拉的一生有两次逃离:第一次是逃离父母家,与克拉克私奔。她那个时候是个未谙世事的少女,对克拉克的爱情给予了她勇气,使得她对未来充满希望,毫无畏惧。她骄傲的向母亲宣告:“我想要过一种真实的生活,我并不指望你们能了解。” 然而这次逃离并没有带给她理想的生活,而是使她陷入更深的困境。于是卡拉再次逃离,一方面是想摆脱克拉克逼迫她敲诈西尔维亚的困境,摆脱她和克拉克不幸福的婚姻生活重获自由,另一方面,潜意识里卡拉知道西尔维亚的期望是看到她逃离克拉克,她想要迎合西尔维亚的期望。然而卡拉终于没有完成她的第二次逃离,对未知的恐惧消除了她从西尔维亚那里获得的勇气,谁知道等待她的会不会又是另一个困境和另一次逃离?卡拉无力承担自由的代价,她又回到了克拉克身边,小白羊佛洛拉消失的真相成了一个她想要面对而又不敢面对的一个永远的诱惑。

  《逃离》的故事颇为冷酷,甚至到了令人绝望的地步。爱丽丝·门罗不迎合读者。然而作为读者我还是被她诱惑了。除了她的故事结构精巧,语言精练老道以外,她很会挑逗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由得跟随着她手术刀似的笔,把皮肉一层一层的切开,直到最后看到血淋林的真相。这样的真相虽然不美丽,难以给人慰籍,却启发读者对人的处境进行深层思考。对于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思考的快感,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

  爱丽丝门罗作品《逃离》读后感

  寒假我拜读了爱丽丝门罗的《逃离》。也许我个人的感受并不完全切中作者写书的本意,但我想,我所看到的,即是我所收获的:学会适应,懂得满足。

  艾丽丝·门罗,一名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农家姑娘,她出生在渥太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个安静的城市度过。她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她的笔触简单朴素,但却细腻地刻画出生活平淡真实的面貌,给人带来很真挚深沉的情感,简单的文字带来丰厚的情感。很多人把她和写美国南方生活的福克纳和奥康纳相比,而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甚至将门罗称为“当代契诃夫”,而在很多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称号。

  但无论作者如何,读者的感官是最重要的。我喜欢她的作品,平淡但却并不无趣。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与这本书的同名的第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人的逃离故事。

  卡拉,本篇故事的女主人公,厌倦了她的父母和他们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她的父母,跟随她的男友,克拉克,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新的生活。他们一起经营一个农场,不幸的是,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克拉克于是想到向西尔维娅夫人勒索钱财,而卡拉并不赞同。与此同时,卡拉对穷人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又想要逃离。西尔维娅夫人——卡拉的忘年交女,对卡拉有着不同寻常的好感,她喜欢这个年轻、聪明、乐观、热情的女孩。于是卡拉在西尔维娅夫人的帮助下逃离了“让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克拉克,坐上去多伦多的大巴,想在那里开始新生活。然而,她在去多伦多的路上,对自己的未来思考,并感到担忧。她意识到她的逃离是无用的,她不能忍受的是日常的生活,而不是别的什么,即使她现在离开了克拉克,她仍要过着日常的生活,而且可能更加艰难。她在路途中就崩溃了。她打电话求克拉克带她回家,她最终放弃了逃离,和西尔维娅断交了,也回避了丈夫杀死自己宠物的可能性。逃离是痛苦的,可出走的半途中发现能“拯救”自己的依然是自己逃离的地方,更令人沮丧。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出逃后的少妇学会了控制、隐忍,忍受婚姻的瑕疵,学会不追问,不去超越生活,归降,将自我和诱惑埋到地底。她仍然有着逃离的欲望,只是她深藏了这个欲望,让它在时间的流逝中越藏越深,直至忘却。

  文中有几段让我思绪良多。卡拉在离家前给她的父母留下一个字条:“我一直感到需要过一种更加真实的生活。我知道在这一点上我是永远也无法得到你们的理解的。”她渴望她称之为“真实的”生活,然而,她厌倦了的不正是她所追求的“真实的”生活么?我第一次读到这的时候对她的行为感到十分困惑。我认为她的生活,不论是与她的父母一起,还是与克拉克,都是和平、正常的。而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发现了卡拉内心无声的痛。在故事的结尾,有这样两段话:“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进去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时可以不感到疼。可是每当她需要深深吸进去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出那根针依然存在”、“卡拉发现,对于埋在心里的那个刺痛她已经能够习惯了。现在再也不是剧痛了——事实上,再也不让她感到惊异了。她现在心里埋藏着一个几乎总是对她有吸引力的潜意识,一个永远深藏在的诱惑”。在我们的正常的生活总有一些痛苦,是不能忽略的。它们并非来自战争或暴力,它们来自人类的心灵。人类的心灵是如此坚强,再艰难我们都可以克服;而人类的心灵又是如此脆弱,一点小事就会使我们遍体鳞伤。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去适应,懂得满足。这让我们坚强,不会轻易受伤,同时让我们懂得享受生活。

  当我们能够适应,满足现状,我们就能找到幸福。有的人说安于现状不好,会让我们失去进取心,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不知满足,那么就不会快乐。这样快乐的追求梦想,而不是强迫症似得对自己苦苦相逼,才是真正的进取,才能健康的进步。就像卡拉的母亲信中所说,“你都不明白你抛弃掉的是什么”。卡拉不满足于现况,逃离了两次。而她抛弃掉的,恰恰是她所追求的和平的,有时甚至是愉快的生活。坦率地说,每一个人都渴望更好的生活,一些人甚至一生追求它。人心不足,我们应该适应、满足于我们自己的生活,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平坦或者艰辛,但它是真正的生活!

优文网欢迎您转载分享:http://www.u522.com/zw/1096842.html

上一篇:巨人传读后感400字

网友点评